转自:全国政协高开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格局加速重构。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应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战略选择,更是发挥大国经济内生优势的必然要求。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具备内需主导与内部可循环的独特优势,经济韧性与回旋空间持续显现。随着做强国内大循环战略向纵深推进,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如何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与制度优势再造,成为夯实国内大循环根基的核心命题。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激活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这迫切需要以“创新驱动”与“改革驱动”的双轮协同,破解循环梗阻、提升经济韧性,以“双驱动”夯实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根基。
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战略价值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性。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三重重构”,一是科技革命推动产业范式变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二是逆全球化浪潮冲击传统国际分工,全球供应链加速区域化重组;三是我国发展阶段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跃迁,内需市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此背景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大国经济循环的独特优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为理解现代经济循环提供了方法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的有机统一,构成经济循环的基本架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具备“规模性、内源性、多元性”的独特优势:一是14亿多人口形成的庞大消费市场,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二是全产业链体系支撑的供给韧性,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齐全,能够实现“内部可循环”;三是区域经济梯度发展形成的“雁阵效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加速成形。这种独特优势突破了西方经济学“供需均衡”的静态分析框架,将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与结构优化纳入经济动态大循环体系。
内需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主要依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通过吸引外资和出口推动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出口依赖度过高导致经济波动风险增加。因此,我国逐步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模式,以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尽管内需潜力优势显著,但经济循环仍存在“四大梗阻”:一是供需结构错配,中高端供给不足与低端产能过剩并存;二是要素流动壁垒,劳动力、资本、数据等跨区域配置效率待提升;三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四是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制约统一大市场建设。
“双驱动”的发展内涵与协同机制
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创新驱动”与“改革驱动”的“双驱动”协同机制,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发展动能转换与制度优势再造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产业链韧性重构赋能供给体系,改革驱动通过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制度效能转化激活需求潜力,两者在“制度、技术、市场”三维互动中形成螺旋上升的协同效应。
创新驱动的技术跃迁重塑供给质量。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可以增强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和需求响应能力,从而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例如,技术进步能够优化产业链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推动内循环的“量”与“质”双重提升。创新驱动与国内大循环的关联性还体现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耦合上。研究表明,国内外产业链耦合协调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国家创新效能,进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此外,数字经济的发展通过降低市场分割,进一步畅通了国内大循环。创新驱动能够通过“创新增加收入、收入刺激需求、需求驱动供给”的动态平衡机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例如,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进而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内循环。
改革驱动正逐步转向系统性重构。改革驱动的核心在于突破体制机制的藩篱,释放要素配置的效率,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自《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实施以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核心要素的流动性显著提升,市场活力得以进一步激发。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聚焦于要素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的创新实践,探索建立跨区域的要素交易指数,并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不仅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更能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程,从而将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此外,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功能升级亦是关键所在。在数字贸易规则、绿色标准互认、知识产权保护等前沿领域,需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推动国内规则与国际高标准相衔接。
“双驱动”的协同耦合机制。创新驱动与改革驱动的“双驱动”协同耦合,本质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响应”的螺旋式上升,将大国经济的规模优势转化为质量胜势。因此,创新与改革存在“供给—制度”的互馈关系,二者协同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激励”的乘数效应,不断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创新提升供给质量、以制度创新释放需求潜力、以组织创新优化循环效率,同时通过差异化政策设计解决区域与产业异质性矛盾。未来应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与深层次制度改革,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最终实现国内大循环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跃升”转型。
以创新和改革“双驱动”做强国内大循环的路径探析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从而培育发展的新动能。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要着重强化基础研究以及实现技术突破,还需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转化,构建起一条从研发到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应当优化创新生态,把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催生出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
优化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创新效能。持续推动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化与完善,充分发挥其在资源整合、协同攻关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方面,积极探索资源整合的创新范式,深入挖掘产学研融合的路径,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另一方面,完善“揭榜挂帅”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构建起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的相互结合,确保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保障,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推进确权、定价、交易这三个关键环节的系统性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同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金融支持。此外,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持久动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以国内大循环牵引国际循环,达成更高水平的内外联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之下,实施“以制度型开放促规则对接,以自主创新控战略风险”的弹性策略。一方面,借助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推动国内外规则、标准的深度对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秉持自主创新的理念,掌握关键核心技术,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确保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全面统筹好发展与安全,既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又要强化自主可控能力,达成更高水平的内外联动与协调发展,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把握主动权提供有力支撑。
以创新和改革“双驱动”做强国内大循环,其本质是通过创新突破供给约束、凭借改革破除制度壁垒,在更高层次上达成供给与需求、政府与市场、自主与开放的动态平衡。这不仅关系到当下经济发展的韧性与活力,更决定了未来我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意义深远且重大。唯有坚持系统思维、把握辩证关系,才能够将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经济基石。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 徐晓明]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5年6月23日03版)
编辑:李泽杰
审校:高宇翔
终审:王 超
理论研究专题:专题深思丨陈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
思想纵横丨刘尚希:新政策和改革形成合力 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向好
思想纵横丨黄群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推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学界视角丨钟茂初: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专题深思丨钟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协调发展
思想纵横丨汤维建: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专题深思丨“第二个结合”何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中国边疆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
交叉学科与多维视角: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
鄂崇荣:推进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研究要坚持系统观念
思想纵横丨孙明霞: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专题深思丨吴飞:以共通理念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系列访谈之一: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深化高开网
专题深思丨陈理: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是一项经常性工作
系列访谈之二: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发展
专题深思丨田苗:构建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自主知识体系
系列访谈之三: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内在规律
专题深思丨王济光:把积极发展首发经济作为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之四:完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专题深思 | 潘宏纹:学以致用,推动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创新发展
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之五:完善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
专题深思丨迟福林:东北全面振兴 归根到底靠改革开放
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之六: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保障
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之七:遵循布局规律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专题深思丨黄天柱: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
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之八: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系列访谈之九:新质生产力引领发展并推动全球化进程
专题深思丨谢茹:民营经济 未来可期
专题深思丨张云泉:从“算力围城”到“开放融通”:走有中国特色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创新之路
学界视角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法论意蕴
思想纵横丨深刻把握“两个历史主动”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专题深思丨张冠梓:加快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思想纵横丨钟茂初:全方位提振消费 促进经济持续向好
专题深思丨张彩云:“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学界视角丨兰洋:马克思主义视域下 人与人工智能关系的哲学反思思想纵横丨倪闽景:未来教育——培养“AI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专题深思丨吕红兵:加快制定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政法规
专题深思丨钟瑛:精准施策释放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
专题深思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
思想纵横丨陈理:深刻理解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
专题深思丨陈四清: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思想纵横丨冯鹏志:坚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悟与实践
专题深思丨谢茹:以法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思想纵横丨刘志彪 王茂祥: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专题深思丨户思社: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专题深思丨杨洪源: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必然要求
学界视角丨耿明斋 刘涛:不断完善新质生产力空间共享机制
思想纵横丨颜冬梅: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共同富裕
专题深思丨吴为山:写意雕塑的审美建构
]article_adlist-->理论实践专题:云南省昆明市政协:务实创新 推动提案工作提质增效高开网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政协:多措并举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政协:抓实“五联五促” 提升工作质效
吴新波: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政协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展现政协担当
黄爱芳:杭州市上城区政协深化探索“党建强 政协强”基层实践新路径
张守耀:山西省太原市政协健全政协协商民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李赛文:杭州市临安区政协搭建制度化平台 提升政协协商效能
赵晨阳:市县政协工作要围绕三个“重点”转
张瑞忠: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政协强基铸魂重引领 创新机制促融合
姜小华:县级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赵连稳:人民政协的鲜明中国特色和显著政治优势
白继军: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政协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履职
石红梅:政协委员履职“九字诀”
徐慧前:河南省濮阳市政协不断拓展政协协商方式和平台
吴松:辽宁省辽阳市政协完善“四台”工作机制 提升委员履职质效
边峰:山东省临沂市政协践行沂蒙精神 做好政协工作
孙德志:哈尔滨市阿城区政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志强:以调查研究之功提升政协履职之为
苏德本:厦门市思明区政协深化实践 提升人民政协协商议政质效
羊维达:用好新四军统战历史这一生动教材 更好发挥新时代人民政协统战功能
冯芳喜:河南省鹤壁市政协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展现政协力量
张春林:山西省政协“商”以求同汇众智 “协”以成事谋发展
北京市政协研究室:在群众幸福感中找到履职荣誉感——北京市政协助力增进民生福祉的实践与探索
于学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韩冰:安徽省合肥市政协“联”委员力量 “创”履职新路
卢佩民:江苏省泰州市政协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助力勇挑大梁
高玉慧:黑龙江省鸡东县政协发挥政协优势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季培东:江苏省常州市政协发挥优势展作为 凝心聚力挑大梁
公保扎西: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以高质量履职服务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姚楚旋:广东清远市政协建强政协“两支队伍” 为做好“四个凝聚”工作提供人才支撑
白鸥:辽宁盘锦市政协在助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上勇于争先
王晓燕:河北省沧州市政协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协商民主能力建设
王立平:南京市政协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为扛起挑大梁的省会担当贡献智慧力量
黄平林:四川省乐山市政协为推进乐山现代化建设广泛凝心聚力
方健忠:衢州市政协躬身“协力共富”大场景 助力勇挑大梁使命担当
廉毅敏:凝心聚力推动共同富裕先行示范
康俊:写好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时代答卷
杨利成:以政协协商助推营商环境优化
孔昌生:河南省政协实干笃行 奋楫争先 以务实举措推动全国两会精神落地落实
陈利众:浙江省嘉兴市政协以“四个凝聚”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嘉兴新篇章
王兴文:武汉市武昌区政协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助力加快“支点”建设
曾卿:四川省成都市政协以实干实绩助力成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杨广林:湖南省张家界市政协自觉推动“四个凝聚”工作走深走实
庄树俊:广东省中山市政协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中山实践
刘亚东:安徽省铜陵市政协以“四个凝聚”引领为民履职新实践
林克庆:广东省政协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
陈龙:浙江省宁波市政协努力为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作出更大贡献
卞建军:江苏省宿迁市政协扛起“四个凝聚”政治责任 奏响团结奋斗时代强音
李贻伟:广东省广州市政协助力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推动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提供坚实保障
姜杰: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政协串链延链强链 编织为民“服务网”
周应: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不断开创“四个凝聚”工作新局面
杨振丹:突出制度机制建设 辽宁省丹东市政协强化联系界别群众工作
赵连稳:北京市政协“每月一题”民主监督形式创新的意义
郑建民:广东省东莞市政协强化委员责任担当 更好践行“四个凝聚”
张琳丽: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政协以高质量履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五大连池实践
安徽省桐城市政协:奋力谱写新时代桐城政协工作崭新篇章
宫福清:让八项规定精神在人民政协落地生根
王克俊:持续念好“融”字诀 扎实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邱奕辉:广东省汕头市政协以“四个凝聚”书写新时代政协履职答卷
杨文平: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政协把书香氛围转化为履职动能
王东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专题报告
李上葵:浙江省湖州市政协在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好“四个凝聚”工作
于永信:山东省烟台市政协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方政协实践
王文森:广东省潮州市政协以改革创新精神构建“五个平台”工作体系的探索
高志坚: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政协以学正行 以规促行 绘就政协事业发展新画卷
张汉平:湖北省孝感市政协加强委员队伍建设 夯实政协履职根基
周文:深学笃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赋能新时代政协履职新实践
王仲林: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政协加强全过程管理 推动高质量履职
郭俊杰:新时代政协文史宣传工作文以载道 史以存真
]article_adlist-->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